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卖搅动中国艺术市场?

苏富比香港2015“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现场,图片:sotheby's.com

草间弥生,《No.Red》,1960,图片:sotheby's.com

吴冠中,《小桃红》,1973,图片:sotheby's.com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2014,图片:sotheby's.com

曾梵志、马云和《桃花源》,图片:sotheby's.com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桃花源》事件只是中国艺术市场现状的诚实反映之一,因为一级市场(画廊、艺博会系统)薄弱,缺乏完整有力的画廊体系做艺术品从艺术家工作室到市场的第一道门槛,拍卖行就当之无愧承担起了创造市场的全部责任,拍卖逐渐发展成艺术市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动力。这种发展趋势的危险在于少了第一道门槛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筛选,对价值的系统性评定,直接由拍卖结果来暗示艺术品价值,艺术市场的价值系统走向畸形。在完善健康的艺术系统里,一件艺术品的价值需要长年累月的反复评估,价格本应只是该艺术品价值在某一时间点的反映。
拍卖行专家进行估价的标准可简单分为艺术标准(如艺术家、风格、画派、作品尺寸、主题等)和市场标准(市场上稀有度、同类作品过往拍卖纪录等),艺术标准结合市场上稀有度是核心评价标准。那么《桃花源》的估价立足于何处?是来自于艺术家曾梵志的专业加持、马云首次艺术创作的“灵光乍现",还是创作者与艺术不相关的成功人士身份以及此身份暗示的巨大影响力?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2001
《桃花源》拍卖在秋拍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推出,对于两位创作者和他们的基金会具有意义。曾梵志一直被认为是创造中国当代艺术价格纪录的代表人物,2013年也是在香港苏富比,他的面具系列《最后的晚餐》拍出1.8亿港元,创造个人拍卖拍卖纪录。而另一幅艺术家个人非常重要的作品《自画像》也在《桃花源》10月4日的同场拍卖中,却遭遇了流拍。曾梵志的代理画廊高古轩表示,在2015年下半年将在纽约高古轩推出曾梵志个展,此个展将呈现艺术家过去5年内的创作。《桃花源》拍卖可否解读为配合一向擅长营销的画廊大亨高古轩的一次展览预热,不得而知。
据artnet新闻在香港苏富比的消息人士透露,作为《桃花源》的背后主推机构,拍卖行并没有在这件表现良好的拍品身上赚到利润。

曾梵志,《自画像》,1996,图片:sotheby's.com
对于整个艺术市场意味着什么?
据artnet此前发布的2015上半年全球拍卖市场报告,中国市场成交额同比下降30%,在经受股市跌宕和人民币汇率疲态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市场实则正在经历低势期。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走入低落事态明显,在刚刚过去的各大拍卖行纽约和伦敦的秋拍上,中国当代艺术表现平平。针对市场现状,佳士得上海推出的“+86First Open"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无疑被看作是有针对性的对市场的刺激调整。
艺术市场向来有通过拍卖表现来探测市场信心、是否触底的传统,尤其在经济形势不好的环境下。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雷曼兄弟破产当天,也是当年秋拍的第一天。达明安·赫斯特直接跳过他的代理画廊高古轩,开创由拍卖行直接售卖作品先河,他的233件作品在伦敦苏富比销售火爆,挑战了艺术市场体系的同时也一举回击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桃花源》拍卖与著名的达明安·赫斯特拍卖只具备一些非常流于表面的共同点,况且相较之下,《桃花源》拍卖所依托的艺术市场太脆弱不堪了。

达明安·赫斯特,图片:art observer

达明安·赫斯特2008年苏富比伦敦拍卖现场,图片:artnet News
那么,《桃花源》的“杂交身份"和《桃花源》拍卖所表现出来的荒诞、令人费解,像一针过分有力的强心剂,对中国艺术市场意味着什么?
但愿它不是本已脆弱的中国艺术市场走向畸形的强推剂。
下一篇 市场 文章
香港苏富比火爆秋拍为艺术市场复苏注入强心剂
Proceed